古越今秀|跨越千年古韵岭南园林一步一景皆风情

发布时间:2023-07-07 22:31:20    浏览:

[返回]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是山水、建筑和花木等组合成的综合艺术体,蕴含诗画意境。

  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三大流派之一,岭南园林畅朗轻盈、精巧艳丽、求实兼容,迄今已历两千多年。其萌芽于秦汉时期,经过长期发展逐渐繁荣,至明清时走向成熟,当代继续发扬光大。

  岭南园林实用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在保留传统园林风格的同时,兼容中外,呈现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美学价值的园林景观。

  “岭南万户皆春色”,岭南地处亚热带,日照和降雨充沛,四季郁郁葱葱。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岭南园林的山水、花木、建筑与岭南人生活习惯相合。

  在中山四路与中山五路间发现南越国宫署遗址,内有石构水池和曲流石渠等重要园林水景遗迹,保存完好。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宫苑实例。

  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秦汉时期的“一池三山”造园方式对后世影响深远。赵佗是河北人,在岭南称王后,效仿秦始皇凿池筑岛。在南越王宫发现的水池方圆约4000平方米,深约2.5米,池中散落的建筑构件应是仿效秦汉宫苑“一池三山”的做法。

  南越国宫署遗址还有一条长约160米的曲流石渠遗迹,呈“之”字形走向,如蛇行般蜿蜒弯曲。

  遥想两千多年前,赵佗漫步园中,石构水池模拟自然湖泊之形,池中堆山筑岛,水池周岸筑有廊榭轩阁等,园林景观层次丰富。

  曲流石渠在苍松翠竹之间若隐若现,水流涌过渠坡时,与水底灰黑色卵石相冲刷,发出潺潺水声,人就仿若置身于山谷溪涧,何其自在。

  从南越国宫署遗址一路南行,步入越秀区教育路,就可寻访五代时期南汉王朝的南宫御苑旧址药洲。

  药洲是数量众多的南汉皇家园林中最著名的一个。走进药洲遗址,朱红色的大门后别有洞天,参天古榕与一泓绿水相映成趣,水中有9块嶙峋怪石,世称“九曜石”,比拟天上九曜星宿。

  南汉时期,此地原有天然湖泊,刘岩命人开凿成大型湖区,湖水凝绿如染,岸上亭台楼阁、离宫别殿隐现。

  湖中有一沙洲岛,栽植花药,南汉国主刘岩常聚集方士炼丹于小岛,故曰“药洲”,诗云“花药氤氲海上洲,水中云影带沙流”,形成花、石、湖、洲争奇斗艳的园林胜景。

  从南越王宫到南汉宫苑,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又展现了独特的地方特色,以水为美,巧用花、石点缀。

  三国时, 吴国学者虞翻到广州做官,居南越王故宅,将其辟为苑圃,多植苹婆和诃子树,时人称之虞苑,旧址就在今光孝寺。

  两宋以来,南迁涌入的移民带来了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宋代岭南衙署园林、书院园林、私家园林都见诸文献,并呈现出更多的地方特色。

  西园是北宋时的广州名园,位于何地说法不一,有说南汉药洲遗址在宋初为西园;有说西园位于今西关一带。“石有群星象,花多外国名。与民同雉兔,邀客醉蓬瀛。”广东籍名臣余靖担任广州知州时,曾作《寄题田待制广州西园》,描绘西园之美。

  “石有群星象”展现西园中有数量众多的石景,而“花多外国名”透露出浓浓的“海味”,在宋代,广州对外贸易繁盛,来自海外的花木不少,可见已经用于园林营造中。

  至明代,岭南园林继续发展。“有五先生不可无南园,有南园无可无五先生”,明代,南园因为著名的南园诗社创办者——“南园五先生”,成了岭南文人精神家园之所在。

  南园旧址位于东近文德路,南近清水濠,西近聚贤北街,北临玉带濠,其核心地区则在聚贤坊。

  “南园五先生”描绘南园景观、空间布局以及园林意境的作品颇多,其中孙蕡《南园怀李仲修》写道:“繁卉耀阳德,嘉木秀春暄。时旸燠土膏,流澌涨通川。荃兰扬朱英,山樊炫文轩。垂杨列曲渚,鸣鸟何关关。”

  阳光下的南园生机勃勃,彩画雕饰的栏杆和门窗掩映在茂林中,池塘中涨满了溪水,夹岸的杨柳深处传来关关鸟鸣,诗人一边喝着美酒,一边领略怡人风景。一座富有人文气息、变化丰富的岭南园林跃然纸上。

  明代广州郊区还有不少有名的私家园林。《广府新语》详细描述了东皋别业(在今中山三路东皋大道)的迷人景色。东皋别业由陈子履、陈子壮兄弟所建,位于当时广州城大东门外郊区,园林达数十亩之广,是当时四大名园之一。

  清初这里成为驻防镶黄旗参领王之蛟的私家园林,同时聘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等人主持,在园中成立东皋诗社。四方文士闻讯,纷纷前来,在园中的东皋草堂内酬唱吟咏,热闹时门庭若市。

  光阴荏苒,虽然很多名噪一时的岭南园林消失在岁月的长爱游戏电竞河中,但岭南园林务实进取又追求情趣的精神从未中断,随着时代发展,岭南园林从宅院走出,走向酒楼食肆,走向公共空间。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莫伯治、郑祖良、何光廉、丁建达等园林专家建造了白云山庄旅社、双溪别墅、兰圃、矿泉旅舍、北园酒家、泮溪酒家、南园酒家等一批优秀的岭南园林。

  1962年,时任广州市副市长的林西在广东园林学会成立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岭南园林”一词,被业界广泛采用。

  “食饭去北园,饮茶到泮溪”,这是20世纪60年代广州人的流行语。1957年,广州市政府决定重修北园酒家,由莫伯治主持设计工作。他考虑了各种方案,最后决定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采用深远曲折的综合式内院布局。

  至于工艺建筑材料,他作出一个决定:到民间去“采集”。莫伯治先后十多次到珠三角的农村收集流落在旧建筑材料店的废料,并将其运回广州加工整理。

  如今,我们惊叹于北园酒家旧“满洲窗”上套色玻璃蚀刻的精美、红木镂花屏风的典雅、楼梯扶手镶边的雅致时,也许想不到它们全部由旧料、废料改造或加工而成。

  建筑大师梁思成1958年来广州工作,有人问他最赏识广州哪栋建筑的设计,他脱口而出:北园酒家。

  北园酒家、泮溪酒家、南园酒家并称当时的广州“三大园林酒家”。这些园林酒家在继承传统岭南园林特色的基础上,又适应现代酒家的使用要求,创造了富有岭南特色的现代庭园空间。直到今天,这些园林酒家对市民游客仍有着深深的吸引力。

  1983年,我国应邀参加在原西德慕尼黑举办的第十六届国际园艺展览。这是中国首次参加国际性的园艺展览,林西、莫伯治、佘畯南等知名园林专家组成强大团队,打造新园林参展。

  当时担任广州市园林局规划设计室高级工程师的陈守亚后来回忆,设计小组决定“一份图纸,两地建设”。图纸设计好后,先在广州兰圃修个园林,如果可行,再去慕尼黑修建同样的园林。

  工程师在大江南北寻找最好的材料,常常一找两三个月,淘来琉璃瓦、黄蜡石、英石、汉白玉等。

  考虑到德国气候,岭南植物在慕尼黑可能水土不服,大部分造园植物选用可适应纬度较高地区的品种,包括梅花、杜鹃、罗汉松等几十种。

  兰圃芳华园建成后效果很好,王缺、郑祖良等8位工程师则去德国慕尼黑“克隆”此园。1983年,“中国园”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建筑技艺轰动欧洲,获得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金奖、联邦园艺建设中央联合会金质奖,在持续180天的展览期间共接待游人800万人次。

  广州东方宾馆、广州花园酒店的园林景观亦各有特色。1985年开业的广州花园酒店后花园,内有18米双瀑布,红拱形小桥、溪流中锦鲤畅游,与岭南风格亭台水榭交相辉映,有天涯若比邻之意。

  这些园林作品,虽然表现手法不同,但都践行了岭南文化的兼容并蓄和务实创新精神,这同样也是岭南园林的精神内涵,最终成为现代岭南园林的佳爱游戏电竞作。

  城园融合,在广州,城市与园林相伴相生。广州不仅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昔日的城市边角地、闲置地带还处处可见口袋公园,这些公园虽小但讲究,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收获“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街角看花”的幸福感。

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