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开幕。报告提出,过去5年,北京坚持大尺度绿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6%。未来,北京将不断扩大绿色空间规模,除核心区外各区全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生物多样性之都。
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日前刚刚收官,超额完成任务。这是首都园林绿化5年来发展的缩影。未来,市民还能享受到哪些绿色福祉?对此,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高大伟。
5月22日,大雁“夫妇”带着宝宝在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林间小路上漫步。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新京报:如今,市民“推窗见绿 出门入园”的感受和体验愈加丰富。过去5年,首都园林绿化工作主要有哪些亮点?
高大伟:过去5年,北京的绿色生态空间进一步扩展。通过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城市新总规确立的“一主”中心城区的绿色空间面积比例增长了1.72个百分点;“一副”副中心通州区的绿色空间面积比例增长了21.34个百分点;“一区”生态涵养区的绿色空间面积比例增加了3.83个百分点,顺义、大兴、昌平、房山等平原区的绿色空间面积比例增长了12.83个百分点,“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绿色生态格局构架基本形成,使首都生态系统的“四梁八柱”更加夯实。
生物多样性保护更加全面。北京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北京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先后建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79处,总面积36.8万公顷,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空间格局。这些保护地主要集中在生态涵养区,使北京市90%以上的国家和地方重点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绿色惠民功能进一步凸显。北京建设了各类城市休闲公园、城市森林、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各类公园数量达到1050个。建设健康绿道,实现与蓝网水系、城市慢行系统互联互通,推进实施“留白增绿”等绿色空间与居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进一步融合,拓展了绿色空间体量。截至目前,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6平方米,让市民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充分感受首都绿化建设带来的绿色福祉。
4月14日,西山国家森林公园,随着7只被救助的猛禽重返天空。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新京报: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6月底刚刚“超额完成任务”收官。两轮工程给首都带来了什么变化?未来工程完成后,首都绿化造林工作的重点方向是什么?
高大伟: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先后实施了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建设,使北京城市核心区、平原区的森林覆盖率从14.58%提高到目前的31%,实现了平原森林资源总量翻一番。尤其是这五年来开展的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始终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坚持科学绿化,基本补齐了北京与世界城市的生态资源总量短板。首都的森林更加紧密地融入城市生态空间,热岛强度降低,使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功能性进一步增强,形成了以大板块森林为主,骨干生态廊道相连的生态网络,为本地野生动植物栖息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空间和活动场所,让城市更加生机盎然。
工程完成后,首都绿化造林工作在进一步提升绿色空间的同时,提升生态系统功能质量。
在城区,从节能、节水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逐步构建生态节能、节约型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建立一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加宽加厚道路、水系周边绿廊,提升城市绿地生态功能,增强城市生态系统韧性。
在平原按照“近自然林”理念,通过“乔灌草”复合种植、分级分类经营、郁闭林分密度调控、建立生态保育小区等手段,进一步提高生态林质量。实施生态空间联通工程,打造山城相融的生态廊道。
在山区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完成森林健康经营林木抚育350万亩,对天然次生林实施全面保护和科学修复。通过不断优化全市森林资源质量,持续提升森林绿地的碳汇水平。
4月20日,朝阳区召开绿化工作大会,参会人员来到植树现场。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新京报:近年来,不少市民发现身边的野生动物邻居更多了,郊区也屡屡记录到北京新发现的植物。过去5年,北京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生物多样性之都,未来5年有何相关工作计划?
高大伟:过去五年,北京大片的森林汇成林海,联通了碎片化的“生态孤岛”,打通了野生动物的迁徙之路,也提供了更广阔的栖息空间。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建设当中,在植物选择上坚持“乡土、长寿、抗逆、食源、美观”十字口诀,更多栽植方便野生动物取食的食源植物,实现了对野生动物的“特别优待”。
北京市通过立法、执法和救护,系统性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举例来说,2020年6月1日,新版《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这一堪称史上最严格的野生动物保护地方法规明确规定全域禁猎、全面禁食,提高了处罚力度,对打击非法交易、非法食用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北京还持续强化野生动物保护救护工作,“十三五”期间,累计救护各类野生动物237种1.9万只(头),有1.4万只(头)野生动物经过救治康复回归自然。
未来五年,北京计划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制度、标准和监测体系,统筹编制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市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野生动物栖息地规划等专项规划,制定北京第一批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
严防外来生物入侵,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加大极度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做好野生动物救护工作;在野生动物大规模迁徙等时间节点,加强野生动物交易执法。全市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将达到95%,让越来越多的野生动植物在首都“安家落户”。
新京报:不久前的6月17日是第2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近几年,大家普遍感觉春季沙尘天气少了,请问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发挥了什么作用?未来首都园林绿化工作在“治沙”方面还有哪些举措?
高大伟: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自2000年启动试点,2002年正式实施,经过20余年的建设实施,共完成营林造林921.9万亩。截至2021年,全部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目标任务,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8.8%,比2000年增加19个百分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工程的建设构建起了拱卫首都、抵御风沙的第一道绿色生态防线,对抵御和抑制境内外风沙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沙化土地治理成效显著:工程区范围内宜林荒山基本实现绿化,可治理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全市五大风沙危害区全部实现治理,显著降低了土地的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区域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沙尘天气的发生次数,从工程实施初期的年均发生次数13次以上,减少到近年来的年均2-3次。
未来首都园林绿化在防沙治沙工作中,将持续加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与北方防沙带的有机衔接。注重森林质量提升与综合效益发挥,开展退化林分修复与低质低效林改造项目,提升工程区健康森林的比例,进一步推动防沙治沙工作的深入开展。
2011年8月3日,延庆龙庆峡荒滩,几名工作人员在割除野草。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新京报:为支持北京冬奥会的碳中和,北京将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产生的53万吨的碳汇量捐赠给北京冬奥组委。在提升生态碳汇方面,北京开展了哪些研究工作?未来有何计划?
高大伟:近年来北京市持续开展的平原造林、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森林健康经营、湿地保护与修复、公园绿地建设等多项生态工程,全市资源生态碳汇功得到稳步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6%,森林蓄积量达到2690万立方米,全市林地绿地生态系统年碳汇能力达到840万吨,为北京率先打造“近零”碳排放城市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北京在林业碳汇管理制度建设、标准制定、碳汇计量监测、大型活动碳中和等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开展《北京市园林绿化落实“双碳”目标 推进增汇减排工作指导意见》的制定发布,提出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全市森林蓄积量较2020年增加400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资源年碳汇量增加到1000万吨的阶段性目标。
同时,通过加强生态碳汇监测评估科学研究,试点建设城市低碳绿地技术集成示范区,有序推进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加强碳中和理念科普宣传,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持续巩固提升首都碳汇能力。
2021年6月17日,海淀区稻香湖路新开放的光合公园。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新京报:未来五年,首都园林绿化工作在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还将开展哪些工作?
高大伟:未来五年,首都园林绿化将深入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和习对北京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推行林长制,统筹山水林天湖草沙系统治理,科学实施国土绿化,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北京将着力提高城市绿化景观品质,培育健康稳定的平原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提高山区森林质量,增加森林碳汇能力。着力重要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建立完善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进一步丰富全市生物多样性。
着力加强再生水、雨洪利用,推进节水型园林绿化建设。大力开展土壤改良提质,推行沃土先行、落叶化土、枯枝还林,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着力继续发展优势绿色产业,建设首都生态文化新地标,着力完善公园、绿道等休闲游憩体系,提升公园绿地便民性、公平性、安全性、多样性,强化乡村森林景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