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随着春风轻拂,2025年春天的钟声再次敲响,各地的植树造林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从北方的黄河湿地,到南方的山林,新时代的中国正在以实际行动彰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态的负责。每一棵树苗的栽植,都是在播种希望,谱写美丽中国的华章。
在河南省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段,清澈的河水与绿意盎然的岸边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画卷,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观赏。而在贵州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义务植树活动吸引了众多青年志愿者,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荒山增添了一抹新绿,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湖南怀化市辰溪县的青山绿水、盛开的桃花更是为春日的到来增添了几分娇媚,成为了游客向往的度假胜地。无论是哪里,“植”此青绿,不负春光的主题在各地蔓延,传递着共同的期待:树苗小梦想,定会孕育明天的繁花。
而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最新发布的《2024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完成营造林444.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超25%。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中国在植树方面的巨大成就,也揭示了国土绿化不仅仅是数量的堆砌,更是质量的提升。在全国范围内,各地针对绿化行动的“提质”工作不断深入,力求在优化森林结构的同时,提升草原生态品质,为目标努力不懈。
在新疆尔自治区于田县,当地干部群众挥锹铲土,种下梭梭、红柳等耐旱苗木。他们将“绿围脖”围绕在广袤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未来的目标旨在通过规模化植树,形成更大范围的防护林带,同时引入一些经济作物,使生态与经济有机结合。
河北省邯郸市的北贾璧乡,村民们熟练地将山杏树苗背上荒坡,积极投身于荒山绿化的工作中。环球360APP河北省的林草局负责人表示,将加快人工造林的步伐,确保绿树新圃的种植覆盖更多的地表,从而遏制农村“非农化”的趋势。而在内蒙古自治区的翁牛特旗,当地通过“以路治沙”等创新模式,成功完成了五百多万亩沙地的综合治理,预计今年将完成生态治理103万亩,持续提升沙地的生态稳定性。
科技的应用在国土绿化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通过无人机、植树机器人等高科技手段,进行全流程的植树作业,使得植树工作更加高效。截至目前,已成功植入近3万株苗木。
福建长汀县自经历了长期的水土流失治理后,逐步恢复了山野间的绿色,如今的上百亩果树,如杨梅、水蜜桃在乡间遍地开花,年年带来丰收。环球360APP而长汀县的水土保持中心工程师指出,恢复正常水土涵养功能的地块也需要后续的精心看护,让绿色的生态屏障稳固。
植树造林,不仅仅是为生态增色,更是在为经济增添生命力。随着国土绿化行动的深入,从原本依靠自然资源的单一收益,到如今围绕生态开展更多的经济发展,在江西铜鼓县,村民们靠着400多亩林地的碳汇交易,每年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这是生态与财产的双赢。
《2024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同时显示,2024年全年林草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0.17万亿元,年产值超2万亿元的经济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充分展示了生态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也让全国的林下经济不断发展。
在全国范围内,城乡的绿化美化水平疾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城市民众逐渐感受到绿色空间带来的美好生活体验。比如在北京市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居民们可以观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观,享受绿化带来的心灵慰藉,形成“推窗见绿,行路有荫”的理想生活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植树造林已经不仅仅依靠传统的方式,四川省成都市引入了线上游戏化的方式,鼓励更多市民在参与植树时获取绿色能量,集体共筑绿色希望。
在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上,网民们纷纷表示,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子孙后代的责任与使命。如今,随着全民义务植树行动的推进,个人的努力将汇聚成巨大的生态护航力量,助力建设美丽中国。
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未来的绿色事业需要依靠更多人的参与与努力,携手绘出更加美丽的中国画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