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刘志全表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生态环境部既坚决守住底线,又主动担当作为,积极服务“六稳”“六保”工作。
一是落实改革政策,持续激发市场活力。指导地方落实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对降低的51个二级行业环评类别和取消的40个二级行业登记表的项目,严格落实简政放权举措,明确“名录之外无环评”。取消、简化的项目主要涉及环境影响因子单一、环境治理措施成熟、环境风险可控的行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是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名录》实施以来,全国审批环评文件数量较改革前减少四成以上,登记表备案数量减少超过一半,改革效果比较显著。今年上半年保持了这一态势,全国审批环评文件4.78万个,同比稳中有降,涉及总投资同比上升28.9%,有利于带动投资增长。
二是狠抓放管并重,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为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绿化,生态环境部印发加强“两高”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指导意见,辽宁等一些省份还适当上收了“两高”行业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生态环境部持续落实环评与排污许可监管行动计划,强化对环评与排污许可的质量与落实两方面的监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地方和企业加快落实整改。同时,坚持“零容忍”态度严惩环评弄虚作假,持续强化常态化监管,综合运用信用管理、行政处罚环球360、刑事司法等手段环球360,守好生态环保第一道“关口”。
三是优化审批服务,加强企业和基层帮扶。组织各地认真实施《关于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环评工作的通知》,强化环评保障。建设运行好全国环评技术评估服务咨询平台,开展“远程会诊”,持续做好小微企业环评审批帮扶工作,运行一年半以来,帮助基层审批部门及小微企业解决环评审批问题1600多个,通过部长信箱解答环评问题近2500个。部里还持续优化执法方式,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
刘志全介绍,下一步将抓改革、抓落实并重。在抓改革方面,支持指导营商环境试点城市相关改革,深化产业园区等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改革试点,探索建立污染影响类和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差异化全过程监管体系,选取具备条件的地方开展污染影响类项目环评与排污许可深度衔接改革试点,进一步优化和简化管理。在抓落实方面,指导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严格执行新《名录》《通知》等要求,简化报告表编制内容,做好面向基层的指导帮扶,同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统筹好把关与服务,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脑电图传感器可测量沉浸式VR交互过程中大脑的电活动,并检查用户对暗示、压力源和其他外部力量的反应。
超导体的特征之一是迈斯纳效应,当超导体放置在磁铁上方时,它会悬浮起来。
棉花结铃期,正是棉农们忙活的时候,新疆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的棉田里,却几乎看不到人。
从网约车到共享单车,从出行导航到智能停放……信息技术正融入城市交通的每个角落、每一环节,不断满足公众多样化、差异化的出行需求。
为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8日发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国家标准委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日前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以下简称《指南》)。
迈斯纳效应指的是超导体从一般状态相变至超导态的过程中对磁场的排斥现象,它可以用来判别物质是否具有超导性。
ARJ21飞机总设计师陈勇接受记者采访,讲述让这架“梦想之翼”飞向高空的光辉历程。
我们越发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
加快战略性、前瞻性、颠覆性、基础性技术创新,在量子信息、太赫兹等世界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成果,全面提升自主创新和自主可控水平,在科技自立自强中展现新作为,这是中国航天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重大战略需求的题中应有之义。
由于水母化石的稀有性,科学家主要通过微观的幼虫阶段化石和活体水母的分子研究来了解它们的进化史。
金属锂很容易与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在正常条件下,当金属沉积在电极表面时,几乎会立即形成腐蚀。
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是正在中国空间站“太空出差”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公开亮相时,对青少年朋友的殷切寄语。
据统计,截至2022年6月,“北斗+安全智能监测预警云平台”已在20个省份的水利、应急等领域布设监测点8000多个。
近日,习在江苏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 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创新。
当前,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AI)聊天机器人,这似乎将要改变科学搜索引擎。环球360
古人依靠化学方法加工、改造物质,环球360同时创造了各种关于物质本质和变化规律的学说。
面对这场被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称为“极端”“罕见”的强降雨,中国气象局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充分发挥气象科技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