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椒江区起步,到覆盖台州市所有沿海县(市、区),再到推广至浙江省其他地区,“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在北京时间10月30日下午,获得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
“蓝色循环”是我国探索实施的一个可持续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模式,破解了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难度大、处置成本高、回收利用率低等难题。
“蓝色循环”开始于海洋垃圾收集点。在海河口拦截、岸滩海湾保洁、船舶垃圾三大回收体系下,回收企业通过市场化收购,吸纳沿海低收入居民、渔民组建实体化收集队伍,有效建立起立体收集网络。收集点“小蓝之家”成为目前全国单体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量最大项目。
可视化追溯是“蓝色循环”模式的主要创新点之一,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了“从海洋到货架”的全程可视化追溯,解决了海洋塑料废弃物认证难的问题。
大量的废弃物随后进入“闭环”,这是一个依托物联网区块链技术搭建的治理平台,实现“储存—处置—运输—再生制造”全流程可视化,并生成追溯码,解决了海洋塑料溯源难、市场认可度低的问题。
“蓝色循环”模式用“高收益”解决了“无人收”的问题,用“高信用”解决了“价值低’的问题,用“高回馈”解决了“可持续”的问题,一举改变了以往政府担当治理主体、财政提供资金的治理模式,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市场链接产业的治理格局。
通过“蓝色循环”,相关运营企业、产业链企业、认证机构等多元主体组建“蓝色联盟”公益组织,将海洋塑料交易的20%作为“蓝色共富基金”,开展物资补贴、产品直销、绿色信贷、社会保障等增值服务,参加一线收集人员捡一个矿泉水瓶从原来卖3分钱增加到2毛钱,产业溢价精准惠及,曾经的治理困境变成了共富的红利。
“蓝色循环”首创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2019年9月,椒江区在全国首创“海洋云仓”(1.0版)智慧治污模式,运用“智能装备+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打通产废、收集、运转、处置、监管等各环节环球360,实现船舶污染物全流程闭环治理。2021年5月,椒江区建成全国首个“海洋云仓”2.0版。
2022年4月,台州市在“海洋云仓”智慧治污模式的基础上,推出政府引领环球360、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联动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新模式,并在椒江区率先实行。据介绍,“蓝色循环”是对“海洋云仓““的迭代升级,将海洋污染物的整治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不只是局限于船舶污染物。
2023年4月14日,首创于台州椒江的“蓝色循环”提名申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2023年“地球卫士奖”以“为清除塑料污染寻找可持续解决方案”为提名征集范围。“蓝色循环”经过申报、论证和联合国专家组的实地考察,最终从全球2500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2023年度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为全球海洋塑料废弃物的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10月31日上午,浙江省首笔海洋蓝碳(贝类)交易——大陈岛贻贝养殖固碳项目碳资产交易,在台州市椒江区完成竞拍确认。2223吨贝类碳汇最终以100500元总价拍出,折合人民币45.2元/吨。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储存了地球上 93% 的二氧化碳,是陆地碳库的 20 倍、大气碳库的 50 倍。全球自然生态系统每年通过光合作用捕获的碳中,约55%是由海洋生物捕获并固定储存于海洋生态系统,该部分的碳被称为蓝碳,即海洋碳汇。
“海洋蓝碳”是指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红树林、海草床、盐沼,是三大蓝碳生态系统,具有固碳量巨大、固碳效率高绿化、碳存储周期长等特点。此外,鱼类、大型海藻、贝类和微型生物在固定并储存碳方面也发挥着一定作用。
据介绍,这次拍卖的“大陈岛贻贝养殖固碳项目碳资产”,由大陈镇全体贻贝养殖户创造。交易的100500元收入除部分返还给养殖户外,还将留存一部分用于大陈共富基金,用于反哺海洋生态保护,提升大陈岛海洋生态环境质量。
为打通生态财富与物质财富相互转化的路径,支持渔业致富、生态致富,实现绿色致富,下一步,椒江将“蓝色循环”与“海洋蓝碳”有机融合,实现蓝色经济双循环,形成从“海洋治理”到“海岛低碳”再到“蓝色经济”的迭代发展,通过推行“蓝碳贷”“蓝碳存”“蓝碳积分”等金融服务模式,结合大陈实际情况,不断拓展,打造低碳大陈示范亮点,探索试点创新模式,实现能源绿色发展、实现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实现碳汇稳步增长、实现碳汇价值转化,不断拓展两山转化通道,加快实现共同富裕,努力打造碳中和先行示范区,为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椒江样板”。环球360环球360环球360环球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