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的“美丽庭院”建设:生态与文化交融的乡村振兴新路环球360入口

发布时间:2025-04-11 17:50:13    浏览:

[返回]

  随着春风的轻拂,梅州市的街头巷尾仿佛都焕发出了一种新生的气息。自2月28日梅州市召开“美丽庭院”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以来,这个南方城市对于庭院改造与乡村振兴的深厚思考和努力部署便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在这一进程中,梅州的“美丽庭院”建设不仅成为了美化乡村环境的重要举措,更是展示了城市文明和生态发展的有机结合。

  近年来,环球360登录梅州市将“美丽庭院”视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致力于将庭院的改造与乡村绿化和人居环境的整治深度融合。通过全面推进“庭院革命”,梅州不仅赋予了方寸庭院以绿色和生机,更展现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优异成效。这一模式让小庭院成为了乡村生态治理的生动窗口,体现了城乡协调发展的美丽愿景。

  在推进“美丽庭院”建设的过程中,梅州立足于党建引领,探索出一条“1+N”的乡村治理新路径。“1”代表基层党组织,而“N”则是妇联、农业农村局及乡邻理事会等多方力量的高效合作。通过将庭院改造纳入党员的责任清单,并设立“党员示范庭院”,梅州有效破解了“政府热、群众冷”的困境。

  在五华县的转水镇,47个村级党支部合作成立了“庭院攻坚党小组”,党员家庭带头挂牌“示范庭院”,通过“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的模式,实现了全镇3200户庭院的成功改造。这一激励机制极大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形成了良好的聚合效应。

  “美丽庭院”建设中,群众的主动参与成为了推动这一进程的核心。在梅州,农民作为“主角”被明确邀请参与到庭院设计与决策过程中。通过召开庭院设计听证会,村民的意见与需求被纳入到改造方案中,并由他们投票制定相应的管护公约,让“旁观者”转变为“设计师”。这种自主、参与式的治理模式,让村民对于己经营的庭院产生了高度自豪感。

  截至2024年,梅州市已成功建设了2.58万户“美丽庭院”,其中包括60户省级“美丽庭院”、2个省级“美丽庭院”村和1个特色村的成功打造。

  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梅州的“美丽庭院”建设并不止于环境美化,更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融入客家建筑元素、农耕器具和民俗符号,梅州的庭院建设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在大埔县茶阳镇,结合本地的文化背景,当地人将“父子进士牌坊”的雕花元素加入了庭院围墙,打造出充满书香气息的主题院落。而兴宁市新陂镇则利用当地“版画之乡”的优势,在庭院景墙中嵌入了富有客家特色的浮雕,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这种方式,梅州目前已经形成了6大类共32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庭院范式,文化的辨识度不断提升。

  梅州市在“美丽庭院”建设中,探索了“文旅融合+休闲体验”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成功找到了“美丽”与“经济”的完美平衡。在梅江区的西阳镇,“庭院经济联合体”将500户庭院纳入产业链,发展了石斛盆栽等特色种植,实现了户均年增收1.2万元。平远县仁居镇更是通过“庭院认养”的模式,吸引大湾区游客认领600余处果树庭院,使得村民实现了“四季有果摘、全年可创收”。这种“美丽庭院+”的模式,成功催生了多种新业态,使越来越多人获得了就业机会。

  尽管梅州市的“美丽庭院”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文化内涵挖掘的深度还不足,一些改造举措停留在表层,未能深入挖掘客家文化的根基。同时,某些地区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覆盖范围存在盲区,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偏远村落的建设成效较弱,亟待加强。

  其次,长效机制仍未完善,“重建轻管”的问题常常导致资金投入不足,市场化运作模式滞后,乡村工匠队伍的培养和技术支撑体系都未能系统推进,进而影响了庭院经济的持续发展,导致村民参与的内生动力不足。

梅州的“美丽庭院”建设:生态与文化交融的乡村振兴新路环球360入口

  展望未来,梅州市“美丽庭院”建设仍需围绕“内外美、全域美、长久美”的目标持续发力。建议梅州在推进过程中,聚焦“美丽庭院”的经济价值转化,建设整体统一的活动规划,以推进乡村绿化、人居环境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

  同时,要建立乡村治理与市场的协同机制,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庭院管护,通过建立“红黑榜”公示制度和探索庭院保险等金融工具,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的热情。

  梅州市的“美丽庭院”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微观实践,也是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每一个小庭院的改造,步步为景,不仅为梅州的生态颜值加分,更提升了其发展价值,从而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梅州正通过庭院的“小美”,串联起城乡的“大美”,让“美丽庭院”成为绿美梅州的生动注脚,引领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让每一户庭院都成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照亮了亿万村民的前行之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