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经济|兴安盟:农家“巴掌地”开辟致富“新天地”

发布时间:2024-11-05 20:44:25    浏览:

[返回]

  央广网兴安11月5日消息(记者李春雪)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乡村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然美景。自北京沿长城而北,草原与森林交织的地方,这里就是风光旖旎的生态宝地——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在这里,农家的“方寸地”正悄然变身为增收的“致富园”,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今年76岁的孙艳林是兴安盟突泉县学田乡利民村的村民,2023年初,利民村依托当地资源,引导村民发展冷棚瓜种植,孙艳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将自家庭院改造建起140平方米的冷棚栽植网纹瓜,收益良好。今年,他更新了种植品种,预计收入将进一步提升。如今,孙艳林家的西瓜一个个瓜型饱满、浑圆结实,让人垂涎。

  “今年我家栽植了300多颗圣童小西瓜,按照每个瓜6.5元计算,纯收入2000元。”孙艳林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上海时创农业有限公司的高价回收政策,不仅降低了农户的种植风险,也拓宽了销售渠道。当前,利民村共有圣童小西瓜种植户138户,种植面积达25亩,亩产效益在2万元以上。

  而这一切,只是兴安盟庭院经济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环球360注册随着庭院经济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探索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兴安盟的庭院经济不仅限于瓜果种植,还包括蔬菜、家禽牛羊养殖、农家乐、手工作坊等多元化发展。近年来,兴安盟重点发展庭院水稻、小米、紫皮蒜、鲜食玉米、冷棚蔬菜水果、果树、中草药及牛、羊、禽等适合本地的庭院产业,并提炼总结出了多种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如突泉县庭院经济“五化工作法”模式,即区域化、菜单化、产业化、品牌化、长效化,以及其他旗县的庭院经济模式。

庭院经济|兴安盟:农家“巴掌地”开辟致富“新天地”

  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二级主任科员张良说:“我们重点要打造好力保镇庭院水稻品牌,通过品牌的创建,为群众庭院经济增收助力。”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兴安盟也不忘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三合民俗风情步行街,人文景色和乡村美景令人目不暇接,特色民族美食与民俗文化产品让人眼花缭乱。2024年,三合村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以朝鲜族特色村寨、水稻观光和传统民俗为载体,构建“宅改+民俗文化”模式,推动了“五园”庭院经济建设。三合民俗风情步行街开市以来,旅游业态已丰富至58项,每年接待游客量达6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0万元。

  “一到节假日,饭店就爆满,客流量非常大,收入特别可观。”曾在韩国务工的村民许忠光改造了自家沿街的房子,开起了朝鲜族特色风味饭店,随着三合村民俗特色旅游名气越来越响,许忠光家饭店的生意也火了起来。

  这些故事,是兴安盟庭院经济发展成效的生动写照。截至2024年9月,兴安盟已在431个嘎查村发展庭院经济,打造庭院经济示范村106个,其中自治区级示范村43个。全盟庭院经济覆盖农牧户达27869户,其中脱贫户监测户11420户,对实施庭院经济项目农牧户支付奖补资金4215.87万元。

  兴安盟的庭院经济,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增收的新途径,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新动力。兴安大地上,环球360注册庭院经济活力进一步释放,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