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庭院赋能大美乡村

发布时间:2025-03-17 23:00:00    浏览:

[返回]

  开门见绿,推窗赏美,步步为景,鸟语花香,鸡足山镇的一天从美丽庭院中醒来。闲来无事,与一壶清茶相伴,便能享受“闲庭独坐对闲花,轻煮时光慢煮茶”的慢美生活。

  一方庭院,反映了一个家庭的生活态度,展现了美丽乡村风貌,折射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近年来,鸡足山镇以推动落实“千万工程”为落脚点,引领家庭深入开展“美丽庭院”建设,用“小抓手”撬动“大工程”,从“颜值”到“内涵”再到“产值”实现全面提升,以“小美”庭院扮靓“大美”乡村,以点画面绘就了美丽人居环境和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庭院不仅是群众的美好追求,更是乡村的“颜值缩影”。鸡足山镇在扎实推进“千万工程”工作中,以绿美乡村三年行动为引领融合一体推进绿美庭院,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引导辖区村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美丽庭院”,以各美其美营造百花竞放的绿美新局面。

  走在寺前村的青石板路上,道路两旁随处可见翻墙透出的绿意,在春风轻拂下,吹绿了几许春日的生机。随意走进一户人家,都能看到整洁的庭院,明净的窗户,一尘不染的屋内,不同的就是种类繁多的花花草草,错落有致的家具,与房屋相应的不同布局,彰显着家中主人对生活的理解与热爱,对日子的期盼和热望。

  另外将推进美丽庭院建设与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以提升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为重点,引导群众主动参与“门前三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活动,为同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注入家庭力量,以庭院之美装点乡村之美。

  自2022年以来,鸡足山镇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户1000余户。鸡足山镇被评为绿美乡镇,沙址村被评为省级最美乡愁地、省级美丽乡村,成功入选大理州首届“乡愁大理·最美乡村”,寺前村被评为2023年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2024年鸡足山镇有8个村被评为州级绿美村庄。

  庭院之美,更在和美家风、在文明乡风、在文化内涵。鸡足山镇深耕家风传承、家庭教育与“美丽庭院”建设的深度融合,深挖文化优势,在潜移默化间倡树家庭新风,涵养庭院之美,使美丽庭院成为彰显特色、传承乡土记忆、延续家庭文明、留住时代乡愁的载体。

  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寺前村随处可见优秀传统文化的留痕,照壁文化就是其中之一,“清白传家”“紫气东来”“琴鹤家声”……庭院照壁上的四字都传承了人生态度,继承了家风家训,浸润了乡风文明。

  鸡足山镇通过深入挖掘村情村史、名人乡贤、家风家训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组织创作了一批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在庭院间、亭台内、活动里传唱,在潜移默化中传扬了一个个纯美家风。在沙址村,通过深挖家风家训中的廉洁思想、廉洁故事、廉洁谚语、廉洁曲调等资源,组织创作了《清廉谣》等一批廉洁文化作品,进一步传承了文明乡风。

小美庭院赋能大美乡村

  另外,鸡足山镇将家庭文明建设与墙体彩绘有机融合,把院墙彩绘作为家庭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把移风易俗、厚养薄葬、孝亲敬老等家庭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绘入院墙,注重美观的同时和化乡风,同时进一步营造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

  庭院和着农村山水,顺着四时变化,同时也展示了当下的时代风貌。鸡足山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乡土风情、自然资源和家庭文明等特点,积极打造小而精、精而美的“庭院微景观”,以庭院建设激活庭院经济,不断探索“美丽庭院”与乡村旅游等产业有机融合的新路径。

  走进灵山一家庭院餐厅,下院的百年核桃古树抽发了簇簇莹绿的新芽,树下停放着4、5辆车,上院摆放着农耕时代器具,嘻嘻闹闹的欢笑声和歌声从上院传来。若运气足够好,还能听到老板娘唱朝山调。作为鸡足山镇第一家农家乐,到现在已经开了16年,依托院中百年核桃树,以乡村休闲、特色餐饮为布局,小小庭院装下了历史的沉淀、文化的遗韵、现代的装缀和特色的美食,为食客们提供了集视觉与味觉、休闲与美景为一体的享受,努力将“方寸庭院”变身“打卡胜地”“增收宝地”。

  旅居,当下的一个热词。鸡足山镇培育庭院经济新业态,发展康养产业、乡村旅游等经济业态,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独特魅力,构建起“民宿集群 + 民房旅居” 双轮驱动的产业格局,努力把“美丽庭院”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

  在寺前村,可民宿短租体验诗意栖居;可民房长租让游客深度融入;可租客变房东,成为双向奔赴的旅居创业。在这里看花开花落,画文俗脉络,享闲庭独坐,融温暖烟火,足以满足休闲养生、精神文化、心理慰藉等多元化需求,是一个越是了解,就越让人惊艳的地方,是一个让人心向往之、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寺前村共有 72 户人家,其中 51 户经营旅游客栈民宿,2024年,全镇游客数量达59万人,旅游业收入7600万元、同比增8.6%,带动香笋竹、佛都冬桃等特色农产品销售额增长30%。环球360网址

搜索